公元643年,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,命大画家阎立本在皇宫内的凌烟阁内,描摹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,画像比例仿效真人大小,由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。阁内分内、中、外三层,按功劳大小由内及外依次排列功臣画像,这就是后人常说的“凌烟阁排名”。
此排名有24个人,大都是跟随李世民出谋划策、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。排名的高低,当然是皇帝大人心中的权衡度量,是他对这些功臣贡献大小的评定。但了解隋唐这段历史的人,或许会对这个排名有些疑问。笔者即是其中之一。经过慢慢探究,也倒有了不知对错的答案。
凌烟阁排名第一:大唐中书令长孙无忌
首先,排名最靠前的六人:长孙无忌、李孝恭、杜如晦、魏徵、房玄龄、高士廉,基本都是文官,或是挂着个武官衔没打几场仗,真正战功赫赫的武将没一个。出现这种情况,笔者猜测可能跟当时大唐四海升平的形势有关。天下安定、没仗打了,武将的作用自然没文官凸显,在讲究实用原则的帝王心中,这个排名可以理解。
六人之后,终于有武将了,是黑脸大汉、后世门神尉迟敬德,他排在了所有武将的前面,包括一代战神李靖和天下闻名的好汉秦琼。无论从出身、经历、资历、战功各方面看,尉迟敬德好像都不应该排在这两位前面。
但尉迟敬德同李靖、秦琼这两位有个重要的不同,就是他参与了“玄武门”之变,而且一箭射杀了李世民的死对头齐王李元吉,进而威逼李渊接受政变结果,不久退位让李世民登了基。这一“从龙”拥立之功,是李靖、秦琼不具备的,同时又是被李世民最看重的,所以尉迟敬德位列武将之首也可以理解。
李世民这么做,倒说明他真是个很讲交情义气的人。很多情况下,大臣参与皇家内部争斗是没有好结果的。假如换个皇帝,大事已定后,为了制造假象,堵住天下人之口,很可能会把尉迟敬德这种人当成替罪羊,安个“蓄意谋反、杀害太子”的罪名,从而把自己洗白。但李世民没这么做,而是把不得已杀兄弑弟的责任一并承担,也体现了这位明君的度量和胆魄。
唐太宗李世民
李靖没有参加“玄武门”之变,史书上有记载。他对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帝位之争,一直采取了严守中立的态度,用今天话讲就是“军人不干政”,我尽忠大唐,但不会掺乎你们皇家任何事。所以李世民对这个政治上不开窍的人也说不出什么,毕竟李靖也不是秦王府的人。李靖凭借碾压群雄的战功排位武将第二,可见在李世民心中是典型的“敬重不亲近”。
至于秦琼,在史书中我们找不到他帮助李世民谋划玄武门之变的只言片语,《旧唐书》说秦琼那天跟着秦王到了玄武门,《新唐书》说“玄武门之变后,秦叔宝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”。这个数目远低于尉迟敬德、张公谨、侯君集等人得到的赏赐。
如果说赏赐跟功劳相匹配的话,那么秦琼在玄武门事变中的表现,肯定和他战场上的勇猛无敌判若两人,也肯定没有类似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那样的功劳。如果再往深处分析一下,秦琼应该是处在一个忠义和良知的两难选择,导致他犹豫不决、消极作为。
从忠义讲,他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,深得信任和重用。主人有难,他自当挺身向前。可从良知讲,朴实厚道、极尽孝道的山东人秦琼,肯定不愿意卷入这场为夺帝位的骨肉相残当中。这种矛盾心理,导致秦琼在玄武门事变中消极避战,自然不会有什么耀眼的表现。当然,这一点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是要减分的,战功赫赫的秦琼在凌烟阁排名中垫底,恐怕与此有密切关联,不单单是因为排名时秦琼已死的原因。
可以想象,玄武门事变的数日内,血光弥漫着长安城。大唐失去的不仅仅是太子李建成、齐王李元吉,还有他们10个未成年的儿子和上百人的家眷亲信。在这场血流成河的事变中,善良厚道的秦琼一定是悲凉沉重的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68077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